星月书吧

第17节(第1/2页)

星月书吧【51xingyue.com】第一时间更新《北宋社畜浮沉录》最新章节。

但曾巩在此段并没有这么写,他反而笔锋一转,写到,“今议者曰:宜郡立学校,使天下士师弟子为位以居学。”这是假设了一个对立的观点,以为批驳的对象,然后下面在针锋相对,对假设的观点进行否定。

然后再推进一步,用一个感叹句提振一下文气,在正面提出自己的主张。最后再写一下说明此文的目的,是供国家管理者参考用的,收束全文。“噫!古之制不必尽用也,其意不可改也,故原古之事以存之,庶夫有通治乱者能用之。”方翰韬看完了这篇文章,琢磨了一会,曾巩的这篇文章写的十分紧凑,没有半句废话,真的算得上语语转,步步紧,笔笔不测,而且和《战国策》里面的文章结构很像,都是利用对比手法来行文。

在曾巩的指点下,方翰韬有点琢磨明白这文章的气势是什么了,就跟后世自媒体文和某乎答题一样,你要兜售一个暴论,要说服读者,那就是疯狂砸干货,引用大量的资料和例证,让读者觉得你很权威,等读者被你忽悠的差不多,已经掉进你的逻辑里了,最后再水到渠成,把自己的观念引出来。

这其实跟曾巩的这篇文章内在脉络不谋而合。

但是……

方翰韬不太确定的说道,“前两段的古今对比,文章的气势很足,看的出来,已经到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地步,但是怎么到了最后发表自己观点,直抒胸臆的地方,反倒突然写个或曰,气势就泄了,而且整篇文章看下来,而且回想一下,文章里基本没有论证的观点,看起来,很有种强加于人的味道。”

方翰韬如此评价曾巩的文章,曾巩反倒不以为意,颇为欣慰,甚至还有点惊奇的说道,“你能看到这种地步,足见你的见识,这篇文章是我十几年前写的,当时欧师看到我这篇文章,也是如你所说,文章如此写法,追求气势,必须要有深厚的底蕴作基础,否则的话,气势越盛,语气愈急,文章便越见空疏,即便能以气势夺人,也终难折服于人。这就是我早年文章不好的地方,我年轻时见识短浅,脑袋空空,只会徒为大言,恩师也让我勉思广学,有深厚的学养,才能将此等气势的文章撑起来。”

“但你不一样,”曾巩话锋一转,对方翰韬殷切说道,“你少年老成,所见所闻已出乎同龄人远矣,于所思所想的学问之上,又得盱江先生青眼有加,此等底蕴,当能撑得起《战国策》的昆仑之力,而此等文章追求气势,如同沙场之上长刀大弓,大开大合;不必在乎奥丽纡徐,婉曲幽微的文辞,正好避你之短。”

曾巩的一席话让方翰韬茅塞顿开,接着曾巩便让方翰韬在平日的学习科目中,加上一项精读《战国策》和《说苑》的科目,所谓经义学习慢不得,古文学习快不得,曾巩给方翰韬定了一个试论题目,《论山西诸将》,要求让方翰韬在一个月内作出来,也就是在六月初的时候,他来查验。

平日里方翰韬的课程表是这样,三更天便起床,洗漱完毕,吃过早膳后,便与曾布,曾肇一起练习书法,临帖摹字,练满一千个大字后,就开始背诵经书,得益于方翰韬后世背英语四六级的经验,他的背诵计划安排的很科学合理,背完新的,及时复习旧的,在理解经义的基础上,背诵的质量很牢固,这段时间他已经熟背下了《论语》,《尚书》,《周易》,这些经书学完后,李靓已经着手带他开始学习《周礼》。

这也是李靓压箱底的绝活,三礼是李靓的绝学,当初被朝廷授官就是因为李靓替朝廷解决考证了一个礼制难题。

上午的时间便是如此,下午是方翰韬固定学习骈赋和古文的时间,史书的典故故事方翰韬已经看到了《后汉书》,接下来便是《三国志》与《世说新语》,骈文写作中,最重要的史书便是《史记》和《汉书》,原因无他,这俩书太能爆典了。

但史书的学习远远不止于此,于骈赋相反,在策问和试论中,频率用处最高的史书反而是《春秋》与《唐书》。前者是儒家元经,后者毕竟跟大宋离得最近,殷鉴不远。

这点就体现出方翰韬抱上曾巩大腿的好处了。曾巩的老师欧阳修现在正在修一本《新唐书》,以区别后晋时期修的那本《唐书》。这本《新唐书》欧阳修写了好多年,但还没写完,不过每写完一部分的草稿,欧阳修都会寄他的衣钵弟子曾巩来探讨,曾巩顺便就把这些内部材料给方翰韬看。

欧阳修的《新唐书》草稿,成为了方翰韬另一个学习古文的养料。

在骈文与古文的学习中,曾巩又给出了宝贵的意见,那就是以骈入散,在写古文的时候,有意识在其中掺加一些骈句,从而为古文润色添艳。

“贤侄你总结的八股文中,可以这样写。破题句可以用骈句来写,以此醒目,接下来的承题部分,用古文来写,不过这块要写的开阔一点,别把文路走窄,要养下文,或是欲扬先抑,或是欲抑先扬,埋好伏笔留余意。下面小讲部分,则要跳开一步,别生话题,让文章稍有曲折,但这块切记不能用骈句,须要用古文,最怕紧,怕繁絮,最要径捷。你写的时候可以参考骈文中声韵,让小讲处的语句气息顺畅,在用之乎者也这些字的时候,要注意句子的前后,不能讲重了。”

曾巩在教方翰韬学古文的时候,逐步引导,让方翰韬结合他之前所学,将他的八股文模板开始细化,小到之乎者也的使用,大到每一部分的忌讳和要点,有曾巩的名家手笔改进,方翰韬的八股文章越来越有样了。

学习的时间过得很快,终于到了六月,方翰韬也要开始写他的第一篇正式的试论,《论山西诸将》了。

这是一道史论题,题目出自《汉书赵充国传》,传记赞曰:“秦汉以来,山东出相,山西出将。”从秦到汉,从白起到苏武,赵充国,都是名军大将,让你讨论讨论这地域习俗和人才的关系。

题目乍一看有点地域嗨的嫌疑,但很明显,题目里的道道很深。

方翰韬审题完后,便开始动笔写了。

根据自己提出,曾二叔改良后的八股文写作法,方翰韬选定的破题便是,“人因习俗而出,贤亦不改也,贤者难改之中,而能特等绝伦者,是未可以习俗之移者例论矣。”

接着下面的承题部分,方翰韬顺着破题句,将主题放大,“何也?士之气质,为习俗所积,为其所迁。惟迁于习俗,故同诱于其所长,而不知陷于其短也。”开始说明优秀的人很少。

这么一通发散开来,方翰韬最后总结,又回到了题目,“秦汉诸将,山西之族多矣,然其风声习气,好大喜功而缺器度才识,长于雄壮,而短于涵养。”

接着方翰韬就这点,开始着重表扬汉书中的赵充国与苏武,狂吹彩虹屁,甚至最后有点词穷,方翰韬只好臭不要脸拿范仲淹的名句来收尾感叹,“噫,微二子,吾谁与归!”这段开始说明山西的将领们都很优秀,但是赵充国和苏武俩人仍然是个例。

然后下面论腹部分,方翰韬开始使用骈句进行充实,“齐人多诈,公孙弘儒者犹为之;楚人深怨,虽屈原之贤难免也。”

通过正反比论证,层层铺垫,时时刻刻抓紧题意,完成了文章的主要论证。

最后的结尾,方翰韬再次点明了题意与自己的主题,“孟坚作史不能轻重言之,噫!后世无君子之论,则二子亦山西人也。”

题目本来是要答题人对山西诸将进行打分,但是方翰韬反而避开了苏武和赵充国孰优孰劣之论的泥沼陷阱里,跳了r出来,论山西而不将格局限制在山西里,一下子把文章的整体拔高了,在结尾也只是轻轻这么一说,言有尽而意无穷。

曾巩看完方翰韬的试论,满意的点了点头,试论这关,方翰韬也算是略有小成了!

第三十一章为我聊寻逸少池(上)

学习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不知不觉间,现在已经是七月份了。

有道是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此时的江西的气候虽然依旧骄阳在天,但微风渐起,已带丝丝凉意。跟随着李靓和曾巩,方翰韬在临川苦读了一个夏天,颇有点梦回高三备战高考的感觉。

只不过与方翰韬当年高中大学的学习生涯相比,现如今在大宋,无手机之乱耳,无网吧之劳形。每天的生活过的非常单纯且充实,不外乎就是读书写作,顺便和李靓曾巩他们探讨经义与古文。

随着他学问姿势水平的提高,方翰韬也慢慢开始融入了大宋这个时代。

有时赤日炎炎之际,在屋内读书燥热无比之时,方翰韬便与曾布,曾肇一起,携着笔墨纸砚,携书往临川金泥岗的竹林墨池旁散心读书。

相传此处的池塘,便是古时候王羲之临池练字,洗笔之处,王羲之用功之深,将池水尽染为黑。只不过百年悠悠,沧海桑田,纵使昔日书圣墨池,如今也变成清澈可见底,水中游鱼皆若空游无依的小石潭。方翰韬坐在池边的巨石之上,聚精会神地研读曾巩写的《墨池记》。

目之所及还不过十数行,方翰韬正在揣摩曾巩文中笔意神韵之际,忽听耳旁有人叫他。

“方贤侄,方贤侄,纸坊那边还有些疑难问题,需要你指点,”王安上气喘吁吁的说道,显然是一路跑来的。方翰韬无奈,只好收起手中文稿纸笔,跟着王安上回到纸坊。

这几个月时间,在方翰韬的仔细观摩与指点下,王安上对他的纸坊设备与工艺流程进行了全方位的升级,不只是水碓的改造工程,还有对烘干纸张的火炕道进行了改造。

以往的火炕对构造很粗糙,方翰韬对其进行了改进,与砖墙不同,方翰韬采用了竹片编成的墙,更经济,建造速度快,且传热速度快,中空形成夹巷,这样做的目的是使烟火气在其中曲折而行,延长在夹巷内的停留时间,提高热能利用率,且使墙面均匀受热。

墙表面方翰韬让匠人们细细抹了一层细石灰粉,刷成平滑的墙面,以承受湿纸,背面是用泥抹平。

工艺流程中的各项细节与设备改进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这些各种各样的改进叠加在一起,才能完成科技树上一小布的攀爬,这还是在方翰韬站在后世高度,更高的科学理论体系加成下才能完成的。

爬科技树可从来不是随便靠自己一两句话,悬赏让底下工匠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完成飞跃这么儿戏的。现在王安上的纸坊是彻底离不开方翰韬了,王安上一遇到什么问题就来找他,这次显然也是同样的情况。

“这是第一批用竹料做的纸,依你的建议,竹料捣好,蒸煮后放在这山岗上晾晒,可是这才晾晒不到几天,就有苔藓污染了竹料,这可如何是好啊?”王安上发现了这个问题,火急火燎的就来找到方翰韬,把他拉进纸坊。

纸坊内李靓,曾巩,李益等人都在。对于用竹子造纸一事,他们也都非常感兴趣,李益本是匠人,之前在方翰韬的指点下,参与了改进纸坊水碓,对这些相关事情感兴趣实属正常。

至于李靓与曾巩,他们则是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关心这个事情,竹纸改进成功的话,纸张的价格会更低,这样天下就能有更多的人读得起书,乃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众人齐刷刷的看向方翰韬,期望他能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在众人目光注视中,方翰韬沉吟了一会,将竹料放在山岗上暴晒是他的主意,目的是对竹料进行漂白,增加竹料的物理拉力,也是为了进一步氧化分解竹料中有害的木素,但是方翰韬一时疏忽,忘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竹料在山间堆放,又是湿润环境下,特别容易生苔藓这个问题。

仔细想了想,方翰韬给出了指导改进意见,“这样吧六叔,这些已经被苔藓污染了的竹料重新回炉蒸煮,在放到山上暴晒前,加一道工序,往里面添加一些矾绿,这样子就能避免这个问题。”

矾绿就是七水硫酸亚铁,在大宋也是四处可见之物,不算的上什么稀奇玩意。

事情看似就这么解决了,但李靓见多识广,不愧是功利学派代表,不耻于言利,算账算的快,稍一思索,反而担忧的说道,“多了这么一道工序,自然也就多了成本,现如今大宋士人对竹纸映象颇差,只能走薄利多销之路,如此成本价格一高,反而与其南辕北辙了。”

众人一听,确实如此,但方翰韬反不以为意,笑道。

“此事还不简单,竹纸也未必非得全走低价之路,一些竹纸可以走质,继续改进工艺,走高端精品化路线,打出名声,为竹纸正名,一些可以走量,继续薄利多销的路线。我之前听二叔谈起过南唐李后主所制的澄心堂纸乃是号称天下

第一纸,咱们也可以用竹纸仿造,到时候给京城的欧学士带一些。还有什么薛涛笺,研花纸,咱们都能用竹纸仿,反正也没人来要版权费。只要名声打出去,有了品牌价值,咱们这溢价想怎么加就怎么加。”

方翰韬之前就听曾巩说过南唐的澄心堂纸的名声,南唐后主李煜工于诗词书法,设官局监造佳纸以供御用,天下闻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新书推荐

宦海沉浮兵王鸿飞韩娱之国民导演妾宠学园都市的御坂姐姐逆天武仙(ABO)阳澄湖帝王大唐逐鹿风云游戏角色幕末生活笔记韩娱之透视未来熊猴子的作死日常大炼师无限之万界公敌一头凶残大恶龙的幸福生活五年修道三年穿越网游之少林德鲁伊文娱高手超级附身胡俊的世界明美东方盈月歌死亡游乐场赤与蓝的初始韩娱之马斯克重生之校园风流回档一生血腥科技有限公司异能古董商道士之娱乐南韩邪恶使徒乐在首尔恋爱吧死妹控枫山五剑仙真综漫无双口袋萝莉我才不萌双马尾西游往生录丹青曲重生赛罗奥特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