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上传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星月书吧51xingyue.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本来是他想着催常州,怎么变成了禁军催他了?
仔细看了一番,才知道是常州无锡县铁监,不知道怎么回事,在这个小方通判的一番操作下,铁监的钢产量大幅度提高,出产的宝刀和农具犀利无比,生意爆火。
让许凶那边看着眼热,急的抓耳挠腮,想在这里掺上一脚。
故而才有这连番军情鸡毛信轰炸。
元绎内心也只得苦笑。讲道理,虽然许赟在公文中反馈的事实,让他无比震惊,毕竟常州铁监到底是啥情况,他这个转运使可比谁都清楚,是根本不能跟隔壁苏州铁监比得。
但不知道怎么回事,让这个小方通判一番操作一下,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为了东南首屈一指的铁冶重镇。元
绛想了三天三夜,都不知道方翰韬是怎么做到的,直到现在,这个违背常理的事实,他都很是震惊。震惊归震惊,许囚反映的事,元绛却不能不信。
大宋禁军丘八的德性,他也很清楚,问来只有在赚钱闹询和谎报军情担人头喝兵血的时候才会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力
禁军在捷报上写的有多假,那在钱财相关的情况就反映的有多真。毕竟这可是自己的钱。
元绛最后迟疑半响,看来常州那里,真的撞大运给他们搞出来钢料了,权衡一番利弊,元绛最后下了决断。既然如此,只好牺牲州府的官吏了。
他把问责方翰韬的公文操成一团,扔进纸婪里,将王安石的弹劾公文留了下来,开始写调拨转运使司的生铁原料与常州的公文,按照原定和方翰韬约好的一般,写好之后,押字盖印,在许赟派来的几位虞侯的监督下,下发使司。
毕竟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况且许赟是能通天的人物,官家一向想护禁军,毕竟丘八的统战价值可比书生高多了。
真要把这事闹上去,元绛也是要碰鼻子灰。
只得在他们催促下,转运司们打起十二分精种,以前所未有的认真工作态度,拔付两浙转运路仓库中的生铁,搜集石炭向常州调运。
不过眼下元绛只能调集本路的资源,至于他早先前答应方翰韬,其他路那几州的资源,他可做不了主,虽说之前已经和其他几路转运使协调好了。
但是大宋官场,阎王好过,小鬼难缠。虽说上面头头脑脑们都开会定好调子了,元绛只能帮常州把这几州人聚集起来。具体到下面各处落实,真州,苏州,宣州,湖州这几州具体协调工作,得方翰韬他们常州具体一州一州的谈。
常州城内,宣毅军钤辖许赟非常客气恭敬的问向方翰韬。
“方府判,你看看,这是第一批运到无锡铁监的生铁原料。石炭方面,由于这个朝廷之前也没有搞过,故而没有存储仓库,只好由转运使司搜集,不过方府判也放心,我让手底下的禁军儿郎们也开始搜集。定要保证铁监原料充足。”
许囚亲热的和方翰韬说道,那样子,倒像是方翰韬异父异母的亲兄弟。王安石直接把脸撒过去,他向来不待见这种谄媚小人的嘴脸。
倒是方翰韬笑着苔应道,“这一批目前够铁监支撑一段时日了,后续还要钤辖多帮忙操心催一催。”
“那第一批货,尤其是那刀剑……”
“放心,到时候会先交付给宣毅军一批。”
“那就好,那就好。”得到了确切保证的许赟终于放下心来,此行目的达成,他便告辞,容光焕发,接着去帮方翰韬去催转运使司了。
终于摆脱了烦人的许赟,方翰韬和王安石一起接手转运使司调拨的第一批生铁原料,由于州吏罟工,很多活只能让他俩亲自上,幸好还有王安国,王安上,胡宗愈等人帮忙。私下里内堂处,也有雪若帮忙用新式账满对账分派。
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忙了一下午,于百忙中抽出功夫,王安石和方翰韬又在州府内接待了一位地位颇高的客人。王安石一见来人,当即出堂恭迎,口呼“伯康兄”,将一位严肃疲惫的老者迎了进来。
旁边许久未见,脸都破晒黑的蔡确急忙向方翰韬介绍,这位便是宜兴县知县司马旦。司马旦听蔡确介绍说,眼前这位少年便是通判方翰韬,特意盯着看了好几眼。而方翰韬态度对司马旦是毕恭毕敬。
虽然都是主管一个县,是亲民官,但是眼前宜兴县知县司马旦的地位可就不是无锡县县令小张能够比拟的。
知县这个差遣,是和知州,通判一样,在五代宋初破发明大规模应用出来的,由中央的朝臣带着本官(就是现在的阶官,比如方翰韬的阶官大理评事)出任地方,知某军州事,知某县事(这是差遗),从而地方蒲镇节度使,武将刺史的手中夺取权力。(这也是为什么大宋的官制这么混乱,要分成差遣和阶官的原因。这是从盛唐蒲镇就开始的历史遗留问题)
张诜的差遣只是县令,县令只是选人,是薄镇地方的幕职官要了。而司马旦可是堂堂知县,是京朝官(也可以理解为央管外派干部)。
可以说司马旦和方翰韬之间,只有工作统属关系,毕竟常州管着宜兴县。
但司马旦本人,和方翰韬都是京朝官,地位平起平坐,甚至司马旦本人的官阶,还比方翰韬这个初入官场,京朝官中的最低一等的大理评事还要高上一级。
资序上,更比方翰韬要高。大宋官场讲究论资排辈,当了什么官,下一任官是什么,都是有规定的,一步一步来,不能搞小动作插队,不然就是幸进,酸大伙一起鄙视。
方翰韬因为进士第三,官场起步十分之高,是最顶级配置起跑线。现在也只是第一任通判资序。而司马旦虽然只是知县,但这任宜兴县知县,已经是他的第二任通判资序(他第一任磨勘资序是通判乾州,后来改成了举监在京杂物库)。
他下一任资序官职,不出差错,两任通判满、有举主,那就是升知州军。可以说官场上论资排辈,司马旦要领先方翰韬一大步,仅仅差王三叔一个身位而已。
面对这样强势的下属,方翰韬这个通判当然不能像拿捏张诜一样捏扁挫圆,随意pua,只能抱着尊重合作的态度。
王安石迎着司马旦进来,很是热情熟稳,以表字称呼他。两人关系私交显然不错。“伯康公,这位便是方子豫,今日便是要一起商议子豫的铁监民力之事。”向司马旦介绍起方翰韬。
司马旦和方翰韬互相拱了拱手,互相寒暗,方翰韬听着司马旦那个关西口音,自报家门是映州夏县涑水乡人,再联想司马旦这个姓,和京城中关于立储之争的风声。
方翰韬颇为好奇的问道。
“不知之前上书谏言国本之事的并区司马君实,是伯康公的乡人族亲吗?”一听方翰韬提起了并州通判司马光,眼前的司马旦严肃刻板的脸上浮现出一缕微笑。
“正是家弟。”
果不其然!这司马旦还真是砸光的司马缸的哥哥。
一旁王安石看着方翰韬,笑道,“怎么,连你也听说过司马君实的名头了?”方翰韬点了点头,说自己仰慕司马光很久了,转而问王三叔认不认识这位司马光。王安石摇了摇头,笑着说道,“我也是种交久矣,奈何宦海沉浮,无缘面见。”
在皇佑年间,晚年的范仲淹曾经向朝廷一次同荐三人,这三人就是王安石,司马光还有吕公著。这三位在范仲淹看来,是未来将挺起大宋的中流砥柱。一时之间,庙堂之上,时人论起中生代的英才人物,
这三个人永远是一起相提并论的人物。
而司马光和吕公著,韩维等人也是相交莫逆。只可惜,在此之前,司马光和王安石的做官轨迹并不重叠。庆历到皇佑,司马光和吕公著,韩维,梅尧臣等人在京城交游之时,王安石在地方潜心为官。
等欧阳修,王安石进京之时(欧阳修之前也从未接触过司马光,所以他只推荐了王安石和吕公著),司马光事之为父的恩公庞糖从宰相的位置被贬出知外放,先为郓州知州,后为并州知州。
而司马光也鞍前马后,跟从恩公庞籍先后为郓州,并州等地的通判。(要是少年包青天符合点历史,那以司马光和庞太师的关系,司马缸同志高低也是个小小boss)
他和王安石,欧阳修的交际,也因此完全错开了。虽然两人的朋友圈重合度很高,也一直被朝野相提并论,堪称是大宋双子星。可是这两个双子星却相隔如参商,至今都没有真正见过面。
司马旦也笑了起来,和王安石说道。
“这个无妨,君实他今年就要牵调回京,以直醚阁判吏部南营。说来也巧,之前君实也对介甫仰慕已久,也通过韩持国和吕晦叔,听说子豫的神童名声。平日与某书信中,希黄得见风采。到时候介甫和子豫回京,我可为二位引见。”
“屈伯康公了。”王安石赶紧拉着方翰韬一起和司马旦拜谢道。
几人寒暄已毕,便开始说起了这次真正要商议的事情,那就是由宜兴县调拨民力,支援无锡县铁监之事。一谈起公事,方才还亲切和德的司马旦瞬间又恢复到之前严肃正经的状态,和方翰韬认真说道。
“子豫,宜兴县之前的情况,你也应该听说了。因为去年水灾的缘故,宜兴县涌来流民无数,禁军那边安置不过,我这宜兴县只得征用官田,用以屯田,安置流民。坦奈何官田有限,现在仍有一些流民,无处可归。这些民众俱是青壮,携家带口,若是一个处置不妥,小心为乱。”
说到这里,司马旦盯着方翰韬,一字一句的问道,“不知你的无锡县铁监,还有张枢言那里,是否真的做好了准备,真的能容纳下?不然我是真不放心,将百姓民众交于你们。”
面对司马旦的质问,方翰韬自信笑道,“放心吧,按照我之前和张枢言的布置安排,铁监的工场,来多少劳力,就能吃下多少劳力。只怕少不怕多。伯康公若是不信,可以先让蔡持正安排一些难民来无锡县这里,试验一番,伯康公也可亲自来铁监视察,看看工场的相关工作到底能不能做好。”
司马旦想了一会,便点头答应了下来。
第三十章归佐南州县邑新(上)
无锡县,横林镇铁监外,四更天之际,朱源群便已经起床收拾停当了。
小说推荐:《苟成圣人,仙官召我养马》《寐姝色》【千趣阁】《重回年代赶海打猎》《我在古代搞文娱》《伪装大佬那些年》【奇书小说网】《圣拳!》《漫画路人自救指南》《苟道修仙,从种田开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